在劍川縣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流傳著無數與龍和水相關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不僅豐富了白族人民的文化內涵,也深深烙印在了當地的地名之中。這些地名,如同一部部生動的民俗史,訴說著白族人民對龍的崇拜和對水的依賴。這些地名有:農本務(白語):“農”即龍;“本”即潭;“務”即那兒。意為龍潭那個地方,現稱上蘭鄉龍潭村,因村旁有龍潭而得名。農本登(白語):意為農潭那塊地方。現稱東嶺鄉甸頭龍盤村,因村旁有龍...
元代以后,佛教密宗阿吒力勢力逐漸削弱,佛教禪宗各派乘勢傳入境內。禪宗拓建山寺,逐漸在劍川白族地區興盛。傳入劍川禪宗主要有臨濟、曹洞、云門三宗。臨濟宗居石寶山寺及石龍寺;曹洞宗居羊岑松泉寺;云門宗居德峰寺。三宗中以臨濟宗最盛,曾出過數名有名望的僧師。禪宗男信徒稱“比丘僧”,女信徒稱“比丘尼”。“比丘僧”與“比丘尼”俱出家修行,不婚不嫁,寄生于寺院中。“比丘僧”稱為“和尚”,受戒后主持法事,銜稱...
本主崇拜是劍川白族特殊神靈崇拜。白族認為“本主”是保佑一方境土安寧的神主。在朵兮薄教原始崇拜活動進程中,本主崇拜逐漸成為其崇拜的主要神靈,各地本主廟亦成為朵兮薄巫師進行巫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本主崇拜包含古代白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如山川崇拜、龍崇拜、大石崇拜、動植物崇拜和英雄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遺跡。“本主”銜號一般尊稱鬼主、土主、神主或老爺、公公、太姑等。佛家菩薩、道家神仙被尊為本主后,...
朵兮薄教是劍川白族民間流傳的原始宗教,“朵”即白語“大、偉大”之意,“兮”即白語“神秘、主宰”兩重含義,“薄”即白語對男性長者之尊稱。朵兮薄意為“神秘的主宰者”之意。《后漢書·西南夷傳》稱自族先民“俗好巫鬼禁忌”《三國志·張裔傳》有“先是益州郡殺太守正昂,營率(帥)雍闿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遠通孫權。(蜀)乃以(張)裔為益州太守,徑往至郡,闿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
白族歷史上沒有形成較為完備規范的文字。從相關的歷史文獻,如《南詔德化碑》、崇圣寺銅鐘六天王鑄像旁銘文、石鐘寺石雕佛像旁的款識刻字、《南詔中興二年畫卷》、大理國《張勝溫畫卷》,以及南詔、大理國的其他文獻資料看,上面使用的文字都是漢文。可見南詔、大理國等以白族為主體民族的地方政權的官方文字是漢文。但在白族民間,包括一些知識分子以及上層統治者中間,也早就出現了利用漢字字音、字意、字形或在漢字基礎上...
劍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16.4萬人,其中白族約占92%,為典型的白族聚居縣,是全國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份。劍川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祖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海門口銅石并用古文化遺址距今已3000多年,是云南青銅文化的發源地,開創了云南文明的先河。在海尾河下游的沙溪鰲峰山古墓群還發掘出與海門口相似的銅鉞和石范,還有青銅劍等,年...
霸王鞭舞廣泛流傳于白族地區,但劍川石龍霸王鞭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該舞過去僅由男性表演,且流傳較廣,現僅在石龍保存。其表演形式為一人彈龍頭三弦伴奏,一人伴唱“石龍霸王鞭曲”(兼打竹板擊拍)。可獨舞,亦可多人表演。石龍霸王鞭既有舞又有伴唱和伴奏。伴唱的“石龍霸王鞭曲”,可唱長篇唱本,也可即興編唱。按當地的傳統習慣,道具霸王鞭長2尺4寸,代表二十四節氣;竹桿上開6個小槽,每個小槽...
劍川東山打歌流行于金華鎮慶華村等地,東山峰巒迭障,坡陡澗深,所謂“對面看得見,相逢走半天”,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當地白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與服飾等和壩區差異較大,民族民間藝術獨具一格,引人注目。特別是劍川東山白族打歌舞蹈古樸粗獷,帶有原始樸素的韻味。為研究白族先民原始生活狀況等提供了較為寶貴的資料。劍川東山打歌又稱“達呀撒塞”、“達拉撒塞”。這與打歌時所唱曲調中的襯詞“呀撒塞”、“拉撒塞”有...
劍川白族古樂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唐代,南詔就向唐王朝敬獻南詔“奉圣樂舞”,白族樂舞成為國內宮廷樂舞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白族古樂也吸收了不少中原古曲牌,如今白族古樂中的菩薩蠻、清平樂、江南好、小開門、南清宮等。白族古樂大致分為四個部分:(1)佛腔:香贊、五供養、皈命禮、大三寶、小三寶、金鹿鎖(俗稱:卦腔)、靜室獨居、五聲圣號、極樂世界、眾等皈依、華藏世界、婆娑世界、月夜、三獻...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劍川是白族民間歌謠的主要發源地,被稱為“白曲之鄉”。列為全國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的《白族民間歌謠集成》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劍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面廣而著稱于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歌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式“山花體”,四句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白羊皮斜披,白米白面...
大理白族民居彩繪普遍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區。白族建筑彩繪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筑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南詔圖傳》中的“修廊曲廡”圖表明了南詔、大理國是白族建筑中開始廣泛采用彩繪的時期。后經元、明、清幾代的發展,白族建筑彩繪內容越來越豐富,到20世紀30~40年代已達到成熟階段。現代的白族彩繪基本上沿襲傳統的工藝,但使用的材料更加多樣化。白族建筑多為土木結構,青磚、白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