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王爺崇佛記 大理國國王段智興與佛教

 二維碼 36
發表時間:2024-08-18 23:14

佛教從唐代開始,分別由中原內地,印度、緬甸、西藏等多條線路傳入南詔、大理國境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佛教不可避免地要與歷代南詔、大理國國王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佛教自傳入大理地區后,得到了南詔、大理國王的扶持,他們之所以扶持佛教,是因為佛教以息心去欲、清凈善性為勸世宗義,能有助于南詔、大理國統治者寧邦御民的治國方略。

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是大理國段氏第18代國王,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嗣位,當年改元利貞。后又改元盛德、嘉會、元享、定安。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段智興卒,在位二十九年。據胡蔚本《南詔野史》記載,段智興在位期間,曾遣李觀音得等至廣西橫山砦(今在廣西南寧府江上)求市馬。光宗庚戌紹熙元年(1190年),修十六寺。寧宗乙慶元元年(1195年)修龍首、龍尾二關,三陽城。從現在保留的文物資料來看,段智興統治期間,不僅維修了大理地區的十六座寺廟,而且還敕令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繪制了一卷《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又稱作《張勝溫畫卷》。同時又敕命大理地區的能工巧匠雕琢了劍川石鐘山石窟1~8窟佛、觀音、明王、護法神及南詔、大理國王造像。從中不難看出,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是一位好佛、信佛、崇佛、對佛教十分虔誠的皇帝。由于他帶頭信仰佛教,一度使大理國佛教的發展及佛教信仰更顯示出普及性和社會性。

一、大理國國王段智興與《張勝溫畫卷》

《張勝溫畫卷》,又名《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畫卷紙本,高30.4厘米,長1635.5厘米,畫卷分為134開,畫人物628個,傅色貼金,極為精采,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為我國佛教藝術的瑰寶,同時也是世界佛教圖像畫中的瑰寶。畫卷63~67圖是釋迦牟尼佛會圖,在63圖上有“奉為皇帝白票信畫”,這位皇帝就是段智興,第6圖題記明確標名“利貞皇帝白票信畫”,“利貞”是段智興的第一個年號,使用時間為1172~1175年,這是張勝溫奉皇帝段智興之命的作畫時間。畫后有盛德五年庚子歲正月十一日釋妙光題跋云:“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描諸圣容,以利蒼生,求我記之。”盛德五年段智興的第二個年號,盛德五年即公元1180年,是該畫卷完成的時間。也就是說張勝溫奉皇帝段智興之命,大約先后花了9年(1172~1180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巨型畫卷。

大理國《張勝溫畫卷》是研究南詔、大理國佛教史、藝術史、民族史的重要資料。在《張勝溫畫卷》中有顯教釋迦牟尼牟尼佛會圖,又有密教的大日遍照佛;有顯教觀音,也有密教觀音,還有具有地方特點的密教觀音,如阿嵯耶觀音,梵僧觀世音、建國觀世音、真身觀世音、易長觀世音等像②。阿嵯耶觀音像全身板直,雙腿并攏,下著裙上多刻雙U形線,秀美纖長,高聳的束發,尖瘦的臉型,細蜂腰和纖細的手臂,具有濃厚的大理國佛像特色,接近鄰國泰國、柬埔寨等所謂印度支那半島地區的造像風格。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古正美教授在研究畫卷中的“真身觀世音像”時說“所謂真身”,在觀音佛王傳統的用詞上,應有帝王的觀音身或佛王身的意思。因此,此“真身觀世音”像也是一尊觀音佛王造像。……可以指謂段智興的觀音佛王造像④。”從《張勝溫畫卷》可以看出,大理的阿吒力教不是單純的密教,而是顯,密二教相融。在密教形成的過程中,有印度僧人普立陀訶,贊陀崛多等僧人傳入的密教,也有中原內地,西藏等地傳入的密教。

二、大理國王段智興與劍川石鐘山石窟

劍川石鐘山石窟被譽為“南天瑰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劍川石鐘山石窟分為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箐三個片區。現重點談談石鐘寺區和獅子關區的石刻造像。石鐘寺區和獅子關片區的石窟中已發現二處“盛德四年”的題記,“盛德”是大理國段智興的第二個年號,盛德四年即1179年,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成畫的時間相當。

劍川石鐘山石窟第1號窟雕王者造像,王者頭戴金剛寶塔式寶冠,身著圓領寬袖長袍,端坐于龍椅上。王者左右侍者7人。窟內雕像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是南詔王“異牟尋議政圖”,也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是大理國國王段思良(思胄)及相國與宮廷侍從的禮佛造像,另外還有多種說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石鐘寺區第2號窟雕王者造像,王者頭戴金剛寶塔之冠,端坐龍椅上,左右共雕侍者15人,整窟雕像十分精美,細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該窟雕像有的研究者認為是南詔王“閣邏鳳出巡圖”、“閣羅鳳議政圖”,也有學者說是大理國“段思平雕像”。

石鐘寺區第3窟雕地藏菩薩像。雕像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第106幅的地藏菩薩造像相同。

石鐘寺區第4窟雕華嚴三圣像。正中雕毗盧遮佛,左右雕文殊,普賢像,毗盧遮那像背后為阿難,迦葉二弟子。

石鐘寺區第5窟維摩詰及觀音像。窟正中雕維維摩詰居士,盤膝坐于巖石上,頭頂鬢上纏帕,身著交襟寬袖衣,右手結印陳胸前,左手執羽扇置左盤足上,面容清瘦,俗稱“愁面觀音”。敦煌,北京等地的部分佛學研究專家認為,窟內雕的是一位大理的高僧像,而不是維摩詰像。窟的左側雕一耳龕,龕的正中雕阿嵯耶觀音像,善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須旅座上,跌足踏二蓮花,手結妙音天印,像左右有二供養人。下臺正中雕一替身佛(李霖燦先生稱為“替身僧”),結定印,左右有二供養人。窟的右側,耳龕正中雕楊枝觀音,右手持柳枝,左手托缽,結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上,左右雕二供養人。下臺正中雕一替身佛,左右雕二供養人。

石鐘寺區第6號窟雕一佛二弟子八明王二護法神像,窟長11米,高3米。是石鐘寺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窟,俗稱“明王堂”。龕臺正中雕大日遍照佛,袒右胸,左手結定印,右手結觸地印,結跏趺坐于蓮座上面。其造像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第84幅“南無大日遍照佛”相同。佛像左右雕阿難、迦葉二弟子,兩像站立蓮臺,雙手合十于胸前,后龕壁有二榜題,左榜題墨書“是無上咒,是無等咒”;右榜題墨書“泛淡祥光,泛淡慈光”。大日遍照佛兩側雕有“八大明王”。旁有題書,自左至右為:“大圣東方六足尊明王”,“大圣東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南方無能圣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輪明王”、“大圣西方馬頭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發(笑)明王”、“大圣北方步擲明王”、“大圣東北方不動尊明王”。八大明王后背有火焰紋身光,身光上面雕有5尊禪定小佛,八大明王身光上共雕40尊小佛。在八大明王的左右兩側,又雕護法神多聞天和大黑天神。大日遍照佛及八大明王的底座高1.4米,上面雕有獅、虎、象、牛、馬、鹿、麒麟等動物。八大明王造像是我國石窟藝術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獨一無二的一窟,對研究大理國佛教密宗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據李正覺先生研究,石鐘寺第6窟的八大明王造像是根據唐朝達摩棲那所譯的《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茶利焰鬢熾盛佛頂經》記載雕刻的⑤。羅炤先生對此窟有較深的研究,他在《劍川石窟石鐘寺第六窟考釋》一文中說:“劍川石窟第六窟應名為‘尊勝佛頂曼荼羅窟’或‘大妙金剛佛頂窟’”。……是依據《大妙金剛佛頂經》開鑿雕造的,此窟之佛,明王像與圖五的標示完全相符。至此,我們基本明了了此窟的宗教內涵—它是一座展示佛頂信仰與金剛界教法(特別是大樂金剛法與忿怒明王法)有機融合的曼荼羅窟。

石鐘寺區第7號窟雕楊枝觀音像,又稱甘露觀音,俗稱“剖腹觀音”。石窟長12.5米。觀音像高1.52米,頭戴化佛寶冠,身著短袖長衣,項飾瓔珞,右手舉柳枝(稍殘),左手托缽于腹部。左右兩側有二侍女。龕頂的石壁上有六行白粉題書的藏文題記,漢譯大意是:“將世間受無邊苦難的眾生,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是佛!當把您的尊顏刻在巖壁上時,懇請佛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惡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吧!吉祥!”。石鐘山石窟第7號窟有藏文題記,說明西藏僧人古代曾到石鐘寺區石窟朝拜。

石鐘區第8號窟雕女根、佛、佛母、天王像。石窟正中雕一蓮花座,蓮座上面雕一“女根”,即“女性生殖器”,俗稱“阿姎白”。窟壁內兩側各線刻一佛像,右邊為毗盧佛,左邊為阿彌陀佛。毗盧佛下又刻一尊“替身佛”,左右刻四臂尊勝佛母,阿修羅像;阿彌陀佛下刻地藏菩薩像,左右刻觀音像、大勢至菩薩像。窟外左右兩邊雕多聞天王和持國天王像,左天王龕外側,又有一小龕,龕正中蓮座上雕毗盧佛,座下雕一“替身佛”,左右雕四臂尊勝佛母像和六臂阿修羅像。窟頂有墨書題記“盛德四年作□已亥八月三日記”。“盛德四年”,即1179年。窟內壁及窟左側均雕有四臂尊勝佛母像,像的名稱與西藏密宗供奉的尊勝佛像相同,大理地區信奉的尊勝佛母像有四臂,西藏密宗供奉的尊勝佛母像有八臂,大理地區信奉的密宗勝佛母像可能由西藏傳入。”

劍川石窟獅子關區第9號窟雕王者造像。窟正中雕一王者像,頭戴蓮花瓣形王冠。左邊雕王妃及小孩;王者右邊雕1小孩,左右有2侍從。民間稱此窟為“全家福”。王者與王妃之間有一題榜書:“大圣耳呈躅□□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等尊容元改造像昌寧記之”。有的學者研究認為此窟雕像是南詔王細奴羅像。

獅子關區第10號窟雕梵僧觀世音像,窟正中浮雕梵僧立像,頭戴二層方形赤蓮冠,頭后有圓形浮雕佛光。左手持凈水瓶,右手結論辯印。梵僧像左腳傍雕有一犬。梵僧左肩外有一題榜書:“紫石云中信境蘭若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榜楊天王秀創”。該窟梵僧造像是南詔阿嵯耶觀音的化身,其造型與《南詔圖傳》中的梵僧像相同,是南詔開國梵僧化齋故事的再現。同時還與大理國《張勝畫卷》第58幅的“梵僧觀世音菩薩”像和第86幅的“建國觀世音菩薩”像相同,其雕琢的粉本就是來源于《張勝溫畫卷》上的“梵僧觀世音菩薩”像,雕琢時代為大理國段智興盛德四年(1179年)。

獅子關區第11號窟雕護法力士像。龕的正中浮雕一護法力士像,面部已毀壞,發卷曲,雙手執一法器,法器尖部作回卷狀。像旁刻“波斯國人”四字。其造像與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第128幅“守護摩醯首羅眾(即大自在天像)”,像左下方繪一牽牛的侍衛像,卷發,足穿長筒靴,左手執一尖部卷曲的法器的護法金剛力士像相同。

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1-8窟雕像工程浩大,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少數幾個施主就能完成的。石窟開鑿的時間正好是大理國段智興盛德年間,當時可能是由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敕造的,也就是說石窟從設計、規劃、施工開鑿都是由官府主持營造的。前面談到的大日遍照佛、阿嵯耶觀音像、梵僧觀世音像等雕像的粉本就來源于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特別是劍川石鐘山石窟中和《張勝溫畫卷》中都有相同的“替身佛”(替身僧),地方特點較為突出。據楊郁生先生研究“替佛僧”、李霖燦先生稱為“替身僧”,白族地區的阿吒力又有“魂佛僧”、“化佛僧”、“引佛僧”、“現佛僧”等多種叫法,叫法不同,但宗教職能是一致的,即是一位替佛在現世說法傳教的僧人。‘替佛僧’是阿叱力教的創造,但不是發明,他明顯是來自巫的巫術和巫儀。白族地區的巫師在作法中經常自稱是神的代言人,是神附體而胡言亂語、手舞足蹈,巫術中的‘跳神’,實際上是‘神在跳舞’。我們沒有見過阿叱力‘替佛僧’在法會中的表演,但在劍川石窟、《張勝溫畫卷》中能經常碰上那熟悉的面容。劍川石窟石鐘山區八號窟(俗稱‘阿姎白’)龕壁線刻‘阿閦佛’寶座正前方,有一位結跏趺坐的僧人。第五號窟阿嵯耶觀音和甘露觀音的正下方,亦分別有兩位跏趺坐的僧人。《張勝溫畫卷》‘南無釋迦佛會’圖,釋迦牟尼佛寶座前也畫了跏趺的僧人。‘南無逾城世尊佛’畫中亦有一位。以上各尊‘替佛僧’的造型均僧相、趺坐,身后有頭光或背光,嚴肅端莊,與佛或菩薩處在同一條垂直中心線上。‘替佛僧’是阿叱力教的一種最有地方民族的‘土特產品’也極大地豐富了南詔大理佛教藝術的個性化和民族化。”

三、重修十六大寺,再現南詔、大理國寺廟輝煌

由于佛教的不斷發展,南詔、大理國時期曾在大理地區建造了眾多的寺廟,但大理地區是地震頻繁的地區之一,很多寺廟在地震中被毀壞。到大理國段智興時,被地震毀壞的十六寺、龍首城、龍尾城、三陽城等古建筑得到了修復、重建,再現了南詔、大理國寺廟的輝煌。

四、設置僧官完善佛教管理制度

大理崇圣寺是南詔、大理國的皇家寺院,大理國國主段智興曾在崇圣寺內設置僧官管理僧尼及佛事活動。姚安縣陽派鎮陽派村興寶寺內立有一塊大理國段智興元享二年(1186年)的《興寶寺德化銘并序》碑,題《大理國上公高踰城光再建弄棟華府陽派郡興寶寺德化銘并序》,皇都崇圣寺粉團侍郎賞米黃繡手披釋儒才照僧錄阇梨楊才照奉命撰。“皇都崇圣寺”即大理崇圣寺,阿阇梨楊才照曾被大理國國王段智興授予“僧錄”之職,負責管理佛教僧尼事務。“僧錄”的設置始于后秦,據《高僧傳》卷六載,秦主命道契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至唐重置,掌全國僧籍,僧官補授、寺院管理等事宜。日本圓仁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載:“僧錄統領天下諸寺,整理佛法。”唐以后地位上升,相當于早期的“僧正”、“沙門統”,為僧官之最高職務。宋代因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化仿唐較強,故僧官的名稱與唐、宋的名稱相同。

綜上所述,大理國國王段智興在發展佛教信仰的過程中,曾掀起過三個大的高潮:一是敕令描工張勝溫繪制了珍貴的《梵像卷》;二是敕造了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規模宏大的石窟造像;三是維修重建了被地震毀壞的十六座寺廟,使佛教信仰得到廣泛普及。

更多推薦
在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大旅游區的交界處有一個小鎮,名字叫做沙溪。說是小鎮,當地人更習慣稱它為“壩子”,若是登上周圍的青山,便會看到當地村戶民居猶如散落的寶石鑲嵌在壩子邊緣,頗有一番《桃花源記》中“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意味。二十年前,在小鎮的古建筑面臨破敗凋敝之際,一位瑞士學者的意外到來守住了這一方茶馬遺地。作為“茶馬古道上最后一個古集市”,這里古樸、寧靜,也被稱為“被世人遺忘的古村落”。沙...
金翅鳥,梵名“迦樓羅”,為護法神,位居天龍八部之列,有大神力,金身寶像。金翅鳥展翅可達三百萬里,巨翼可撥海而分之,捕龍而食。大理舊為澤國多有水災,故尊金翅鳥為護法神,制龍鎮水,保一方平安。金翅鳥鳴聲悲苦,因久食諸龍,身納毒氣,終毒發為火,其火“迦樓羅炎”可使迷誤眾生脫離苦海,死后骨肉消散,身體化為灰燼,唯余一顆純青琉璃心,名如意珠。
沙溪鎮,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正以其獨特的“一村一韻”模式,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這里,北龍村有先鋒書局,華龍村有半山咖啡,石龍村有喜林苑……這些各具特色的網紅打卡點,不斷吸引著游客前來,為村莊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圖??片:大理文旅沙溪先鋒書局近年來,沙溪鎮堅持“一鎮帶七村”的發展思路,積極挖掘和盤活農村資源,探索發展特色產業,努力將古鎮周邊的村落融入全域旅游發展的大局之中。通過推動鄉...
劍川木雕藝術小鎮,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東南部,是一個集木雕歷史文化、商業會展、木雕拍賣、博物展陳、木雕體驗、休閑度假、康體養生、電子商務、市場交易、加工制造、技藝傳承、文化創意、民俗旅游為一體的高品質木雕藝術旅游小鎮。以下是對小鎮內主要景點的介紹:1. 木雕文化廣場位置:作為劍川木雕藝術小鎮的南大門,是游客進入小鎮后的第一道風景點。特色:廣場由迎賓舞臺、迎賓牌坊、風竹亭、棲楓園、石...
劍川民族博物館/景風公園歷史與文化的交響樂章在云南省的劍川縣,有一處集自然風光、歷史遺跡與民族文化于一體的瑰寶之地——劍川民族博物館與景風公園。這里,西倚金華山的巍峨,東眺劍湖的碧波,北臨永豐河的潺潺流水,不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更承載著劍川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一、博物館概覽劍川民族博物館,這座成立于2003年8月,并于次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的文化殿堂,總面積超過6000平...
QQ:1981667200                             聯系電話:16647108132                           聯系郵箱:1981667200@qq.com                  總部/聯系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頤苑路58號             分部/ 聯系地址:劍川縣甸南鎮天馬村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