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頭菌生長在松樹或針葉林、闊葉林或混交林地,每年夏秋季為生長期,雨后產量多。青頭菌為真菌?植物門真菌綠菇的子實體。菌蓋寬3—12厘米,初球形,很快變扁半球形并漸伸展,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淺綠色至灰色。菌肉白色,味道柔和,無特殊氣味,炒吃味鮮美。青頭菌是群眾喜愛的一種食用菌。青頭菌主產于云南滇西"三江并流"自然遺產保護區,劍川縣內均有廣泛分布。青頭菌生長環境極其純凈,主要生長在樹林中的草叢里,...
劍川是云南省鮮松茸的一個主產區和重要的集散地,劍川松茸歷來以品優形靚贏得日本市場的青睞,是當地農戶收入的重要來源。劍川位于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大理州西北部,與麗江市玉龍縣、怒江州蘭坪縣接壤,是大理州的北大門。縣城金華鎮距省會昆明464公里,距大理州府126公里,214國道(滇藏公路)穿境而過,是大理州連接麗江、怒江,通向香格里拉、北進川藏的門戶。全縣國土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3...
劍川布扎品種繁多,有吉祥物、八卦、荷包、十二生肖、龍、鳳、瓜籽球、童子拜觀音,牧童吹笛、松鶴延年等等各類造型小巧玲瓏,形象逼真。布扎制作工藝講究,選用色彩鮮艷的布料,按設計先縫成雛形,然后填入艾葉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繡。其造型古樸,色彩艷麗,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曾多次選送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深受專家好評。布扎是劍川白族民間傳統工藝品。每逢端午節,兒童都在胸前掛一串布扎,用以驅邪鎮惡,以示對...
滇西民謠“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雕到處有”道出了劍川木匠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的這一客觀事實,凸顯了劍川木雕在滇西的重要地位。民謠“劍川木雕,一輛渣子一兩銀”,則是對劍川木雕珍貴價值的寫照。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劍川木雕已走出云南走出國門,遠銷到東南亞、歐美、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劍川重要的民間支柱產業。劍川縣素稱“木匠之鄉”,木工藝人擅長雕刻各種人物、花鳥、山水以及龍鳳吉祥如意等圖案,用以裝飾...
云南大理劍川作為全國木雕藝術之鄉聞名于世,但土陶制造在這里也有數千年歷史,據地方民俗學者李汝恒先生調研,劍川海門口遺址曾發掘出大量陶器,民間素有“上登瓦,不用敲打聲嗡嗡響”之說(上登即為劍川縣南古村落)。《元史?地理志》載:“羅魯城,在州治南十五里,唐時有此城,即瓦窯村北。”由于其地質土壤優良,適于制陶,且陶制品物美價廉,暢銷滇西各縣,深受群眾喜愛,甸南的民間一直在從事陶業生產。制陶使用的原...
劍川牛肝菌是劍川縣的特產。牛肝菌味道鮮美,食而不厭,俗稱美味牛肝菌。其富含氨基酸、優質蛋白質以及單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貴的“山珍”。劍川境內可食用牛肝菌分布廣泛,常見的有白牛肝、黃牛肝、紅牛肝(見手青)、黑牛肝、乳牛肝等。每年的雨季來臨便是各色各樣的牛肝菌上市的時節。鮮炒牛肝菌是深受劍川老百姓喜愛的一道美食。牛肝菌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有腺膘呤、膽堿和腐胺等生物堿。可藥用,治療...
劍川蕓豆是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特產。劍川蕓豆因蛋白質含量高、品質好,無污染而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A級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劍川縣由于海撥高,氣候冷涼,病蟲害少,無污染,非常適宜蕓豆生長。劍川縣花白蕓豆栽培種植歷史悠久,是山區、半山區糧菜兼用的主要豆類作物之一,在大春糧豆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劍川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以及悠久的栽培歷史和豐富的種植經驗,所產蕓...
劍川地參是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特產。地參原為野生的寺廟、齋食素菜,富含各處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綠色保健食品。劍川地參,又名蟲草參,白族俗稱“根載子”;大理洱源地區叫法不同,稱雪參;外省山東鄆城、河北河間等地又稱地參為中華地參、地藕、地筍、澤蘭、銀條菜。地參株高120至160厘米,株干呈四棱形,節間距2厘米,每節長四片葉,呈十字形對生,開白色芝麻型花,不結籽,葉互生,植物分類學歸于唇形科多...
山老腿,產于山村,是馬幫時代“滇藏茶馬古道”上馬幫必備的佳肴。山老腿是劍川一帶山民對自家火腿的叫法,說老是因為火腿少則存放一年,多則三五年。在大山深處,山民用自家的玉米面等糧食、蔬菜喂養仔豬,到了冬天殺完豬,用傳統工藝腌制好火腿,再慢慢用松柴煙熏制,這樣制出的火腿肉質細、油脂薄、色澤紅潤、香氣撲鼻。
白杜鵑花本來就常為白族人所采摘食用。農民在入山拉干松毛以墊圈積肥和砍柴、收松果等等生產活動時就順便采摘。下山時婦女們背上背著沉重的背簍,腰間圍腰里兜的便是大兜的白杜鵑花。白杜鵑花采摘回家后,剔除花蕊、花托,單留下花萼,用清水漂洗干凈。然后入鍋,在滾水里焯2~3分鐘后撈出,擠干水分攤開晾曬于簸箕內。干透后花萼卷縮成條狀,略呈淡赭色,便可長期儲存供食用。白杜鵑花的花蕊,味苦,略帶毒性,不可隨便食...
“東山蘿卜西湖魚”是劍川一句民諺,還被民間歌手編入白族調中歌唱,可見其名氣之大。“東山蘿卜”說的是產于劍川慶華、玉華帶的蔓菁,劍川白族人的“土片此”。主要生長在高海拔的寒冷地區,開黃花。蔓菁的顏色一般都是白色,而東山蘿卜(蔓菁)卻是紫紅色的,這也許是和這里的土壤里含有稀有的碳物質元素有關,而使這樣蔓菁成為紫紅色,肉質和味道比一般蔓菁佳好。到了冬季,把蔓菁切成片,用篾片穿成串,懸掛曬干,稱為“...
蘇裹梅在劍川已有數百年的生產歷史,用梅子、紫蘇葉、花淑、蜂蜜、紅糖等原料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工藝講究。先將梅核取出,雕成梅瓣,裝入配料,外用紫蘇葉層層包裹,然后裝入陶罐,再放少許白酒,密封貯藏。貯藏時間愈長愈佳,其酸、甜、麻、香、醇五味俱全,口感極好,有生津健胃之神奇功效。
凡到過劍川一帶做客的人,都能品嘗到當地的民間特產羊乳餅。羊乳餅又叫奶豆腐,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是營養豐富且味美鮮香的高級滋補品,劍川一帶農家常常作為上等美味佳肴款待賓客,或者當作禮品贈送親朋好友。羊乳用羊奶作原料,制作方法大體是先用紗布將鮮奶進行過濾,濾去雜質,在按一定的比例在羊奶中加進鹵水或者是一種名叫奶藤的野生植物,然后用火加熱至漲沸,使之凝結成絮狀物,再用紗布包住進行擠壓,濾去酸水,即...
劍川白族民間兒童玩具制作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過去,每年農歷正月初五,劍川縣甸南鎮特有的“娃娃街”開市時,來自劍川壩子十村八寨的民間玩具藝人聚在一起擺攤設點,賣兒童玩具。這些玩具,造型稚拙樸實,色彩艷麗,玩法不一,功能不一,極具白族傳統文化的特點。白族人紛紛走出家門,牽背著他們的孩子來到街上,盡情讓孩子選購喜歡的玩具。那怕家里再窮,一兩種玩具是要買給孩子的,因玩具多、娃娃多,這天的街也因此得名...
劍川白族紙扎又名扎作、扎彩、糊紙、彩糊等,其歷史悠久,在白族地區影響深遠,最早源于古代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以后逐漸成為日常生活及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紙扎工藝歷史悠久,在白族地區影響深遠,日常生活中靈堂布置,金童玉女、開路神、搖錢樹、金山銀山;火把節使用的大小升斗、“娃娃街”玩具和春節“獅舞”、“龍舞”;宗教祭祀活動中龍、馬、鳳、鶴、四天王等紙扎現在還在民間盛行,其他像結婚用的“鴛鴦燈”,喜...
劍川白族泥塑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最早源于古代民間宗教祭祀活動和民間房屋建筑,以后逐漸成為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的民間功能性較強的藝術。劍川泥塑根據民間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分為五種類型。第一類是瓦磚窯泥塑燒制實用工藝。這是白族民間民房最常見的瓦屋等建筑裝飾藝術。例如勾頭瓦、滴水、飛檐瓦、封火古丁、屋檐馬鞍、屋角、大門出角飛檐等。還有塑著花、鳥、獸、魚等各種圖案的花磚、花盆,這些泥塑工藝在劍川民間甚...